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5-10-29

一、学校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就业是检验学校育人成果的标准,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校一直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王芳和校长谭天伟任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院书记和院长任院级领导小组组长。校领导定期深入各学院进行就业工作调研,听取各学院关于就业工作的汇报,分析解决学院就业工作中的问题。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各项保障条件建设,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就业工作“三到位”的要求。领导高度重视,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发动全体教师,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
        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员化,发动全校教师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群策群力推进就业工作。将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作为上岗的评分指标,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岗位或邀请单位来校招聘等形式参与就业工作。实施就业工作奖励激励机制,出台《北京化工大学促进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个人、科研和教学团队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发挥专业课和科研教师以及科研团队力量帮助学生就业,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关心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就业的氛围。
三、坚持“三心”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大力加强特色指导服务。
        学校坚持“三心”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即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核心、以满足学生切身需求为重心、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中心。坚持“指导课程互动参与企业体验-科学规划”四步走策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构建“菜单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各类就业指导资源整合,以“菜单”的形式推介到学院和学生中去,由学院和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主动“点餐”预约各项服务,就业中心根据“点餐”情况提供相应就业指导服务。通过菜单式服务体系,将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有利于清晰掌握一手数据,不断调整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研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课程》。在就业指导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组织开发了针对求职学生的、以提升求职竞争力为目标的模块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课程》,包含就业形势政策、职场认知、求职技巧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授课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深受学生欢迎。组织生涯规划指导品牌活动——学业职业规划大赛。在比赛过程中学校和各学院共举办各类职业规划、求职素养和技能提升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依托“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品牌活动,推进全程化就业指导,促进职业意识启蒙。组织系列个性化指导培训。举办通用就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通用就业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各类企业笔试;组织村官政策宣讲和校友经验分享交流;组织无领导小组面试培训,并录制了无领导小组面试的示范教学视频。
四、拓宽就业市场,打造行业性高校就业市场工作体系。
        我校坚持“依托行业特色,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工作思想,将就业工作直接与学校的外设科研院对接、与学科专业对应的行业协会对接、与相关度较高的区域高新区和产业园对接,将就业工作的触角深入到就业市场的最前沿,紧随就业市场同步律动,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就业与就业市场的高度融合体系,布局毕业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学校各类资源优势,在巩固石油石化招聘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角度、多层面的就业市场,打造新的招聘平台。一是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打造石化行业校企战略合作平台。通过我校与中国石化协会共同发起,联合了国内三十余所化工类院校和化工院系以及六十余家石化企业,组建了中国石油和化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联盟组织开展招聘活动。二是发挥学校科技优势,打造科技合作单位招聘平台。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与科技工作结合,注重发挥学校科技优势,打造科技合作单位招聘平台,利用科技资源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打造行业性市场拓展平台。制定了“保主流、扩途径”的工作方针,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打造行业市场拓展平台,把握就业工作主动权。四是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打造校友企业招聘平台。形成了一批“校企友好、校友团结、互帮互助、共创事业”的单位伙伴,为我校的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牵头,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孵化的全面统筹和指导,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各种保障。二是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创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训练、实操实践等需要,设计了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到新创企业的开办流程,新企业融资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行业现状及创业机遇探索等16次课程,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备。三是组建和培训校内外师资队伍。根据创新创业培训课程的需要,选拔了一批校内老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升授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聘请了由知名企业校友、创业者和创业指导专家50余人组成的校外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分享创业经验,讲授创业课程,传播创业理念,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四是建立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开辟专门场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企业家、创业指导师、投资人等开展创业讲座、沙龙,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展示、交流空间,为学生寻找投资搭建平台。在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由科技园为我校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一定时间的免费办公场所,为学生提供公司注册、法律和财务等创业所需要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五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依托大赛,形成“培育—选拔—指导—孵化”的创业项目产生机制。同时,在比赛过程举办包括创新创业思维训练、计划书撰写、新企业融资等系列培训课程。
六、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春风送暖”就业困难帮扶工程。
        在毕业生求职之初,由就业中心组织摸底排查,确定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并将这些学生分成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差、求职态度不积极等几类,对这些群体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进行重点关注和针对性帮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学生就业提供专项求职经费支持(先期投入5万元,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推荐指定毕业生,1000/人),同时结合毕业生“深度辅导”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和就业指导,实现“保障同步”;向企业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充分就业;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帮一”护航计划,因人而异帮助制定就业计划,逐一落实到位,保障顺利就业。
七、高度重视、组织有力,促进毕业生入伍征兵工作的开展。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入伍征兵工作。入伍征兵开始后,主管校领导第一时间召集学工部、武装部、就业中心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安排和部署入伍征兵工作,保障入伍征兵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一是通过海报、横幅等营造入伍光荣、军旅成才的氛围;二是制作入伍征兵宣传手册发放给毕业生,通过校园网、飞信、QQ等把入伍征兵报名信息和相关优惠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三是发动辅导员和未就业毕业生一对一交流,与学生家长联系,宣传大学生入伍的相关政策,动员学生入伍。
八、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我校通过毕业生质量调研等举措每年撰写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白皮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体系,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实时把握就业市场供求变化规律,为学生培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一是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每年组织本科大三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掌握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为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和服务做好准备。二是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就业结果,反馈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等培养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就业重点引导单位数据库,开展用人单位调查。已经同1000余家重点引导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并向重点单位和来校招聘单位发放问卷,了解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四是选拔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队伍并持续跟踪调查。学校从2010年起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选拔过程实现四个覆盖,即学生班级、就业重点单位、就业地区以及各类国家项目就业全覆盖。对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的定期调查,掌握学生发展状况,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制度为学校长期持续性的跟踪式人才质量调研提供了基础。